【直播预告】郭继明:书法三论之“和谐论”  精彩内容提前知晓

3867
发表时间:2020-10-23 08:52

  中央文明办三局、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的“圆梦工程”系列活动,疫期支援繁荣湖北文艺事业发展。

   间:1024日(本周六)   10:00——11:15

   题:书法三论之“和谐论”

   讲:郭继明

扫描二维码可提前预约,届时微信主动提醒收看!


二维码1.png





QQ图片20201023211818.jpg


直播内容提前给大家“剧透”:


一、课件选图


沈鹏自作诗.jpg


沈鹏自作诗



洪彪先生书法:松动、韵律、书境与诗境和谐呈现.jpg

洪彪先生书法:松动、韵律、书境与诗境和谐呈现




漆钢先生书法:松动、韵律、诗书和谐的呈现.jpg


漆钢先生自作诗书法




郭继明书写示范

(楷书作品)

楷书作品(一)逍遥游.jpg

楷书作品(一) 逍遥游






楷书作品(二)自作句——抗疫诗歌.jpg

楷书作品(二)自作句——抗疫诗歌





(隶书作品)

隶书作品(二)自作句1 拷贝.jpg

隶书作品(一)自作句 彤云翻卷





隶书作品(三)自作句2 拷贝.jpg

隶书作品(二)自作句  日落西天







(行书作品)

行书作品(一) 拷贝.jpg

行书作品(一)





行书作品(四) 拷贝.jpg


行书作品(二)




(行草作品)

行书作品(二) 拷贝.jpg






(草书作品)

草书作品(一)临作 拷贝.jpg

草书作品(一)临作







草书作品(二) 拷贝.jpg

草书作品(二)






草书作品(三)自作句1 拷贝.jpg

草书作品(三)自作句







草书作品(四)自作句2 拷贝.jpg

草书作品(四)自作句




二、临写示范




三、二胡欣赏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四、教师简介

郭继明,教授,硕导,重庆师大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书法系主任、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教育部高等教育书法协会理事,北京大学高访学者,全国书法海选获“兰亭诸子”书法家,重庆书协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名家系统工程展”、“当代名家作品展”、十届国展等十余次,学术文章多篇发表《人民日报》、《中国书法》等,获中国书协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持市级重点课题多项,多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出访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传播中国文化。07年6月由重庆市政府驻京办在北京举办走进经典——郭继明书法展。


我的书斋:听松堂


A.jpg




B.jpg




C.jpg



我的书斋名叫听松堂。书斋原名听松斋,请人治印时,书法家郑永松先生一眼看出印章破绽,叫我改成听松堂,文岗先生也觉得可改,于是沿用至今。书斋经过五次变迁,由小到大,现在看上去还是不大且简陋,简陋得连茶具棋盘、酒壶檀香、花鸟鱼虫都没有,也谈不上有什么空灵之气。

   一张大书桌,放上笔墨纸砚几乎占尽“风情”。有时,我很怀疑我是不是懂生活,知艺术,会书法?书房的书也不多,都是一些浅读过的朴素的书。记得,北大季羡林教授的书房堪称藏书之最,我也许尽一生之力也买不起他的藏书量,更不用说书的质,就连他的弟子王岳川教授的书斋藏书我也只有望斋兴叹。周作人的书斋不给人家看,怕看出来心思;我的书斋更不敢让人家看,怕看出了浅陋,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它。

   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九龙山国重职校工作。住在一栋依山而建的浅黄色楼房的顶层,单身宿舍面积不到二十平方米。居高远眺,漫山遍野都是青翠欲滴的马尾松。白天能听到松涛的低吟浅唱;深夜的松涛像发怒的雄狮,怒吼声一泻千里;偶尔宁静时,可以沉浸在“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意境中。松子掉落就像掉在静静漂流的岁月河流中,它荡起的层层涟漪倏忽扑上我心头。

   在那段日子里,松与松涛声在脑海里扎下了根:松的根蟠曲深扎,如我系故乡的心,亦如书法创新的根;松的枝傲骨峥嵘;松的干庄重肃穆;松的皮疏粗,如坚强长辈的老茧连接着沧桑的岁月;更不必说松叶遇寒翠了......后来在演奏二胡时,接触到了听松一曲,它是阿炳三首传世名曲中的一首。我很是喜欢上了这首乐曲。乐曲似奇峰兀立,苍劲挺拔,跌宕起伏。为了表现听松的意蕴,常常用我书斋里的一把低音二胡演奏它,有了书斋内外的呼应和声,就很自然地想到为书斋取名为听松斋,那时的书斋其实就是寝室。

   三次搬家,住处周围都没离开过青松。第四次住进了凤凰山麓的城市水泥空间中,入住最底层。只可以仰望到镜蕊天空,却再没有看到松枝绿叶了,更别说听松,所以只好买个五针松盆景置放书斋和乐音一起联想了。

现居重庆大学城,处缙云山山脉中部,对于缙云山,我有拙句:如海松涛涌,缥缈一径深。古寺常作客,月下听蛩音。从书斋平视出去,各个层次绿,满目呈现。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松的智慧释放了出来,像在波浪中夹杂着松的葱茏,松的气味,松的流动,松的歌唱,涌向我来。如今,松涛再没有大山里清晰了,我的书斋里充满着没有声音的声音,那是松涛声,布满了没有形象的形象,那一定还是青松的形象了。

   书斋变了五次,始终没有改变的是那一方砚台故事,二根琴弦演奏,三更写字习惯,四时读书乐趣。书桌上的一方砚台,是我妻子的嫁妆,那是大地主祖上的老古董,灰黄相间,中间有一脉,取名文脉,温润可爱,我偶尔研墨,心境寡欲,怡然自乐。在书斋里,我最爱玩的还是那两根弦的胡琴。有一次练习《梁祝》时,玻窗上扑打着两只小鸟,真神奇至极!提笔便有:墨海涟漪鹅起舞,听松堂外树阴阴。风轻琴袅惹情思(四声),何事娇莺一对临。真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书斋里,我有三更子时习书的习惯,正是:听松堂中趣,法帖熬苦行。尘事杳然久,灵台此最清。三更时,静观《兰亭序》,思王右军“畅叙幽情”的从容神态;读《祭侄稿》,恸颜平原“抚念摧切”的悲愤心境;临《寒食帖》,在其“雨势来不已”中,悟东坡一任自然从意适便的情怀。书斋虽简陋不堪,但“书中自有颜如玉”、“雪夜闭门读禁书”、 “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些读书之趣还是要领悟的。

  我现在的书斋在十六层,可以四时凭窗观风云。看:缙云奇峦、遍野别墅;U城天街,人群流动;熙街夜色、星辰闪耀;千里阵云,万里晴空;烟波浩渺、山城夜景迷雾都可尽收眼底。书斋之书虽在书外,而思想却在书斋里,经过融合、发酵,酝酿出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当第一根松针作别依旧生机盎然的枝头,迎着夕阳的余辉跌落时,听松堂的我依旧这么生活着,生活在这间没有松枝映衬的陋室中。

  听松堂,是我诗意栖居的场所,是我灵魂纯宁饱满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