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博士:许伯建艺术馆观展有感

814
发表时间:2019-07-22 15:30

得知“许伯建艺术馆”于6月22日在碧波荡漾的嘉陵江畔,景色宜人的重庆师范大学开馆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之情,想身临其境去感受大师的风范。


1.png


伯建先生是好友的外公,以前去好友家拜访,总是想请他们拿出藏品一饱眼福,但又不好意思开口。现在,能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许先生的真品,那是何等的好事!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终于有了一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于是多方打听,知道此次活动由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日报联合主办,开馆当天许多书法家,专门学习书法的学习几百人参加了活动,不过让我有点失望的是此次活动没有向一般市民开放。


2.png


对于既不是大学里的工作人员,更不从事书法专业的我,该怎么办呢?急中生智,我想到了老年大学教授书法的廖科老师。在廖老师的引荐下,我联系到了筹建艺术馆的郭继明院长,没想到郭院长欣然同意我们参观,还特意安排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于是我邀约了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同学们一同前往参观。


3.png


进馆后,郭院长首先向我们讲解了“许伯建艺术馆”筹建的背景、建馆的目的、馆中藏品的基本情况,本次展品的特点。通过介绍,我才知道许伯建先生学生时代就读的川东师范学堂是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这也立刻解答了我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艺术馆会建在重庆师范大学而不是西南大学。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展出的作品,廖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许伯建先生的生平:许先生生于上个世纪初,幼学诗词书道。抗战时期,而立之年的许先生经潘伯鹰介绍加入了成立于重庆的著名的“饮河诗社”,成为诗社最年轻的社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生的一生成就不仅体现在书法艺术上,而且在诗词、篆刻方面造诣精深。正如其挚友吴宓先生评价:“伯建乃隐于银行,劳碌于市尘,而诗词书法篆刻之艺术三绝之雅士也。”尤其是先生的小楷作品更是受到业界的广泛称道,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师的李天马先生说:“郑愈大愈妙,许越小越精。”就是称赞许先生的小楷书法精湛美妙,成就非凡。


4.png


听完老师的介绍,我们便开始享受这次书法艺术的大餐。果然,展出的第一幅作品便是先生的蝇头小楷,这幅作品是先生用重庆人在夏天里不离手的纸扇,书写了一些潘伯鹰的诗词。虽然这幅展品不是严格意义上被装裱过的书法作品,但是从字里行间,不仅读出了许先生与潘伯鹰先生之间情同手足的莫逆之交,更能从每个字的点横竖则中,能看到先生将字的轻重、长短、疏密、粗细、向背拿捏之精到,也能感受到先生运笔之精准、字面之精致。起笔的露锋可“单刀直入”,藏锋立刻便“隐忍于市”,运笔的笔势有的“横空出世”,有的“藕断丝连”,有的“峰回路转”,有的却“琴瑟和鸣”……点画干净利落、横画正斜适度、竖画健硕有力、撇画舒展自如,捺画俊秀飘逸。听说先生即便是书写蝇头小楷,也是用悬腕运笔,可见其书写功力精湛深厚和技法的了然于胸。


5.png


在小楷作品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补茅堪词》手稿,这是先生的呕心之作,不仅是书法上艺术表现,重要的是体现了先生在诗词歌赋上的博学。这次展出的《补茅堪词》手稿,主要是其研究过程中写在信笺上的自序、自跋、题记、赠稿,以及《补茅堪曲稿》。这些墨迹既充分展现了玉树翩翩的诗人洒脱风范,也生动流露了孜孜不倦的学者书卷气息。


6.png


20043月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许伯建书风》中谈到,许先生“崇尚晋唐,以王羲之为典则,对《集王圣教》和《兴福寺半截碑》及《十七贴》等都曾细心临摹”。“后接受沈尹默、潘伯鹰建议,更习褚遂良,在《倪宽赞》、《房梁公碑》用功尤勤”。因此,他的行书、草书均风格典雅大方,秀美飘逸,非常讲求章法有序,中锋用笔。正如潘伯鹰见之作诗赞曰:“书入晋唐兼学赵,笔如琴筑擅鸣诗”这次展出的此类作品大多是先生八十岁以后所出,尽管年事已高,但因为长期勤于笔耕,丝毫不减笔锋骨力的退减,依然保持了作品的雅健雄逸、仙风道骨之气。其中,临摹的《兰亭集序》,在我这个外行看来,真的是与王羲之所写的如出一辙。老师讲许先生为了把王羲之的书法气韵学到家,硬是要求自己深居简出,悉心研究,临摹各种版本的《兰亭集序》近两千通,最终写出了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结合。这样的求知求真精神,让晚辈们只能望其项背,自行惭秽。


7.png


参观完“许伯建艺术馆”后,让我有了饱眼福的满足感、有了涨见识的愉悦感、有了被鞭策的紧迫感、有了想学习的动力感,但是,我依然觉得自己还缺少什么,认真反思,发现自己在物流横欲、电游当道的现实中,缺少像许先生那样的定力和信念,不要说高达几千次地临通一本帖子,若能一以贯之并有点质量地做完一件事,已经足以让自己骄傲了。真的非常怀念大师辈出的那些年代!应该记住那些让我们仰望的、让我感动的人!


8.png